陈淳
陈淳,1483年生,1544年逝世(另一种说法是1482—153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 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

陈淳出生在一个文人士大夫家庭里,他的祖父陈璚(1440-1506年),字玉汝,号成斋,工古文辞和诗,官至南京左副都御史,家中颇多书画收藏。他的父亲陈钥(1464-1516年)为陈璚次子,字以可,一生未曾仕宦,精究阴阳方术。陈氏为吴县富饶大族,陈璚与同乡王鏊、吴宽、史鉴、沈周等人交游密切,沈周屡有画作赠与陈璚。陈钥与文徵明为通家之好,相交二十余年,情谊笃厚。陈淳“既为父祖所钟爱,时太史衡山文公有重望,遣从之游,涵揉磨琢,器业日进,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篆籀、画、诗咸臻其妙,称入室弟子”。

陈淳既有家学渊源,又师从文徵明学习诗文、书法、绘画,青年时便崭露头角,选补邑庠生,“时流推高,令誉日起”。许多年长名士都引为忘年交,如他甲戌(正德九年,1514年)所画的一幅《湖石花卉图》扇面上,就有唐寅祝允明、邢愿、文徵明诸名家题和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陈淳2030岁这段时期里,与其师文徵明相处融洽,经常一起游冶、宴饮、唱和,并与文氏的门生和文友交往密切。他的书法和绘画明显地受到文徵明的熏陶。与此同时,他对祖父的至友沈周亦心仪手追,反映在他早期的花卉画上,技法不脱文、沈两家法门。

陈淳自中年以后,思想发生了转变,在“济世终无术,谋生也欠缘”的境况下,抱着儒家退则独善自身的信念,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寄情山林,就如他写诗所说的:“平生自有山林寄,富贵功名非我事。竹杖与芒鞋,随吾处处埋。”“世态等之薄,人情学水忙。岂知百年后,勋业总微茫。”与此同时,他对素所嗜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倾注极大的热忱和心力,藉以抒发自己的心志和性情。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和业师文徵明在人生观念和艺术志趣上产生了歧异,加之文徵明在嘉靖二年至六年(1523-1527)北上京城,入翰林院任待诏之职,两人乖隔达七八年之久,更造成彼此交情的疏淡。

陈淳淡泊旷达的人生观和放逸不羁的性格,引致他在艺术上摆脱了文徵明的束缚,走出一条发展个性的道路,自40岁直至55岁的十余年间,他逐渐磨砺出自己的风格面貌,以致到陈淳晚年,文徵明也不由得叹服道“道复游余门,遂擅出蓝之誉。”

陈淳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人才萃集的苏州地区,他的艺术成长与吴门画派的兴盛是亦步亦趋的。他从师文徵明,因是世家通好,与文徵明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青年时即与江南著名文士和书画家交往,如祝允明、徐霖、许初、袁尚之、蔡羽唐寅、邢愿、汤珍、谢时臣等人,同时他和文徵明的学生和子侄、文友等过从密切,如王守、王宠兄弟,陆治、王穀祥、文彭、文嘉、文伯仁等人,都有邀约游冶、相互唱酬和题跋书画的记载。比他小许多岁的彭年、居节和朱朗等人也与陈淳有交往,并每每在陈淳书画作品的题跋上,表露出对他的赞慕。

陈淳在晚年与文徵明也不绝来往,他在一则题《文徵明山水卷》中道“余幼人太史门墙,才德倾动海外,书画冠绝古今,日无虚刻,笔无草率!”署名“门下士陈道复”。应是他以“道复”字行50岁以后之事,对业师仍然敬仰不已,并无慢怠之意。同样文徵明题陈淳最晚年甲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所作《“观物之生”花卉卷》中,也同样赞誉有加:“道复游余门,遂擅出蓝之誉,观其所作四时杂花,种种皆有生意,所谓略约点染,而意态自足,诚可爱也!”(无锡市博物馆藏)两人虽然有一时之疏隔,艺术上各立门户,但是师生的情谊和艺术上相互推许的君子之风依然浓浓。陈淳的花卉和山水画中年以后能够完全突破师规,别辟门径,是和文徵明的早期教导以及吴门诸画友的相互熏染有密切关系的。 

陈道复晚年时期,约55岁至他谢世的61岁数年,其艺术臻于纯熟和自如的境地,在吴派画家中,卓荦超群。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021日,陈淳因患疾去世,享年六十有一。

艺术成就

他绘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颇得氤氲之气。他的泼墨之功,往往见于画烟云之中。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王世贞在《州续稿》中说:“胜国(元朝)以来,写花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周)后,无如陈道确,陆叔平(治)”。近代画家如蒲华吴昌硕,齐白石等,在诗文题书画中,都对陈淳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明万历年间即有人曾评价过陈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诣和声誉都超过了文征明,成为继沈周之后的吴门大家。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现存的陈淳作品大部分均在博物馆收藏,民间甚少得见。